會計28-10聯合成本分攤-其他試題
【選擇題】
【D】01.有關聯產品成本分攤之主要目的,下列何者正確? (A)分析成本習性 (B)進行成本之直接歸屬 (C)進行後續應加工與否之非例行性決策 (D)計算各聯產品之銷貨成本與存貨金額。[106地方三等成會]
聯產品:製造過程中,具有較高銷售價值之主要產品,其成本分攤之主要目的,在計算各聯產品之銷貨成本與存貨金額。
【B】02.某公司經聯產過程產出甲產品與乙產品,聯合成本為$20,000。甲產品與乙產品每年產量各有1,000單位,其中甲產品分攤聯合成本計有$2,500。甲產品可在分離點以每單位$3出售,或可額外耗費$1,000再加工成更高級品後,將售價提高為每單位$5。若公司決定將甲產品再加工後出售,則下列結果何者正確? (A)可達損益兩平點 (B)再加工可增加利潤$1,000 (C)再加工會導致損失$1,000 (D)再加工可增加利潤$2,000。[106地方四等成會]
再加工可增加利潤=($5-$3)×1,000-$1,000=$1,000
【A】03.屏風公司投入聯合生產成本$140,000,分離點後共產出三種產品:甲產品2,800件、乙產品4,200件、丙產品7,000件。三種產品在分離點後仍須分別額外加工始能出售,加工成本分別為:甲產品$42,000、乙產品$56,000及丙產品$98,000。加工後,甲、乙、丙每單位售價分別為$35、$40、$30。該公司採淨變現價值法(Net Realizable Value(NRV)method)來分攤聯合成本,其中銷管費用金額太小不予考慮。則甲產品總生產成本為何? (A)$70,000 (B)$56,000 (C)$42,000
(D)$28,000。[106原民三等成會]
甲產品淨變現價值=$35×2,800-$42,000=$56,000
乙產品淨變現價值=$40×4,200-$56,000=$112,000
丙產品淨變現價值=$30×7,000-$98,000=$112,000
甲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140,000×$56,000÷($56,000+$112,000+$112,000)=$28,000
甲產品總生產成本=$42,000+$28,000=$70,000
【A】04.下列為平安食品公司8月份資料。將21,000磅的直接材料加工處理後,製造出一種副產品以及一種主產品。分離點後,副產品每單位售價$8.4,而主產品則售價為$105,均無繼續加工問題。該共同製程的製造成本總計為$31,500,副產品的會計處理是產出時不分攤聯合成本;其餘產、銷、存等數量資訊如下:
|
產量 |
銷貨量 |
期初存貨 |
期末存貨 |
副產品 |
8,750 |
8,000 |
0 |
750 |
主產品 |
20,000 |
19,250 |
250 |
10,000 |
試問:副產品於銷售時,應認列多少副產品銷貨成本? (A)$0 (B)$6,300 (C)$67,200 (D)$73,500。[106退役三等成會]
副產品不分攤聯合成本,銷貨成本=$0。
【C】05.某公司生產X及Y兩種產品,產品X售價每單位$8,產品Y售價每單位$12。該公司生產之兩種產品皆可於分離點出售,在分離點時產品X的售價為$5,產品Y的售價為$4。一月份兩種產品的聯合成本為$4,000,該公司一月份共生產了600單位的X與500單位的Y。若使用分離點銷售價值法,則每單位產品X與每單位產品Y所分攤的聯合成本各為何? (A)X為$2.96,Y為$4.44
(B)X為$4.00,Y為$4.55
(C)X為$4.00,Y為$3.20
(D)X為$4.55,Y為$4.55。[106退役四等成會]
X產品分攤率=$5×600÷($5×600+$4×500)=0.6
X產品每單位分攤聯合成本=$4,000÷600×0.6=$4
Y產品分攤率=$4×500÷($5×600+$4×500)=0.4
Y產品每單位分攤聯合成本=$4,000÷500×0.4=$3.2
【C】06.經同一製程而產出兩種產品時,若其中一種具有相對較高的銷售價值,另一種則價值微小,則此二產品分別稱為 (A)聯產品與副產品 (B)聯產品與殘料 (C)主產品與副產品 (D)主產品與聯產。[106高考三級成會]
聯產品:在共同生產或連續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的各種主產品,而每種產品對收入均有重大貢獻,且為生產的主要目標。
【C】07.下列何者為聯產品在分離點直接出售或繼續加工之決策準則? (A)繼續加工之總收入大於直接出售之總收入時,應選擇繼續加工 (B)繼續加工之增額收入大於繼續加工所增加之變動成本時,應選擇繼續加工 (C)繼續加工之增額收入大於繼續加工之增額成本時,應選擇繼續加工 (D)分離點後的可免固定成本大於直接出售之總收入,應選擇直接出售。[106普考成會]
增額收入>增額成本,代表有利潤,應繼續加工。
【D】08.甲公司耗費聯合成本$110,000,共產生X、Y、Z三種產品,各為2,000、3,000及5,000件,分離後總加工成本分別為$33,000、$44,000及$77,000;加工後最後總市價分別為$77,000、$132,000及$165,000。若採淨變現價值法(Net
Realizable Value Method)分攤聯合成本,則X產品之總製造成本為何?
(A)$33,000 (B)$44,000 (C)$22,000 (D)$55,000。[106會計師成會]
X假定市價=$77,000-$33,000=$44,000
Y假定市價=$132,000-$44,000=$88,000
Z假定市價=$165,000-$77,000=$88,000
X分攤聯合成本=$110,000×$44,000/($44,000+$88,000+$88,000)=$22,000
X總製造成本=$22,000+$33,000=$55,000
【D】09.丁公司產出聯產品:甲產品與乙產品。甲產品6,000單位,分離點的市價為$50,000;乙產品2,000單位,分離點的市價為$50,000。若採市價法(market
value method),聯合成本應分配至乙產品的部分為$30,000,則聯合成本總額為多少?
(A)$40,000 (B)$42,500 (C)$45,000 (D)$60,000。[107地方三等成會]
比例分攤=$50,000:$50,000=0.5:0.5
聯合成本總額=$30,000÷0.5=$60,000
【B】10.某公司投入一種原料,經加工後生產出甲、乙、丙三種產品。乙產品在分離點即可銷售,銷售價值總額為$60,000。若進一步加工,可銷售之總額為$78,000,但須額外投入總成本$16,000。試問:關於乙產品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在分離點出售對公司整體營業淨利較有利 (B)若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整體營業淨利增加$2,000
(C)若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整體營業淨利增加$78,000
(D)若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整體營業淨利增加$18,000。[107原民四等成會]
整體營業淨利增加=$78,000-$60,000-$16,000=$2,000
【C】11.A公司經由一個聯合製程生產出甲、乙、丙三種產品,產量分別為12,000、8,000、20,000件,聯合成本為$400,000。分離點後,三種產品皆需額外加工才能出售,加工成本分別為:甲投入$80,000、乙投入$200,000、丙投入$320,000。若甲、乙、丙加工後銷售價值分別為$320,000、$480,000、$800,000。若公司採淨變現價值法分攤聯合成本,則甲產品之生產成本為何?
(A)$320,000 (B)$200,000 (C)$176,000 (D)$96,000。[107高考三級成會]
甲分攤比例=($320,000-$80,000)/($320,000-$80,000+$480,000-$200,000+$800,000-$320,000)=0.24
甲分攤聯合成本=$400,000×0.24=$96,000
甲生產成本=$80,000+$96,000=$176,000
【D】12.甲產品是聯合製程產出的其中一項產品,關於是否在分離點後繼續加工之決策,應考慮下列何者? (A)聯合成本總金額 (B)所分攤到的聯合成本比重 (C)僅考慮分離點後之收入總額 (D)繼續加工所獲得之增額營業淨利。[107普考成會]
分離點前聯合成本分攤,不受繼續加工影響。分離點後繼續加工,應考慮繼續加工之增額營業淨利。
【D】13.甲公司生產X與Y兩項聯產品(joint product),在分離點前所投入的材料與加工成本共計$450,000,若公司期初及期末存貨均為零,相關產銷資料如下所示:
產品 |
公斤 |
分離點每公斤售價 |
分離點後每公斤個別成本 |
每公斤最後售價 |
X |
60,000 |
$10 |
$8 |
$20 |
Y |
20,000 |
15 |
12 |
25 |
若公司採用市價法(market value method)分攤聯合成本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X產品分攤聯合成本$280,000,Y產品分攤聯合成本$170,000 (B)X產品應逕行出售,因為進一步加工後每單位X利潤會減少$2 (C)Y產品應繼續加工後再出售,因為進一步加工後每單位Y利潤會增加$2 (D)在最佳決策下,X產品之單位毛利為$7,Y產品之單位毛利為$7.50。[107會計師成會]
分離點售價 |
X=$10×60,000=$600,000 Y=$15×20,000=$300,000 |
分攤聯合成本 |
X=$450,000×$600,000÷($600,000+$300,000)=$300,000 Y=$450,000×$300,000÷($600,000+$300,000)=$150,000 |
分離點單位毛利 |
X=($10×60,000-$300,000)÷60,000=$5 Y=($15×20,000-$150,000)÷20,000=$7.5 |
加工後出售單位毛利 |
X=[($20-$8)×60,000-$300,000]÷60,000=$7 Y=[($25-$12)×20,000-$150,000]÷20,000=$5.5 |
【C】14.下列何者非屬分攤聯合成本之方法? (A)固定毛利率淨變現價值(constant
gross-margin percentage NRV)法 (B)淨變現價值(net
realizable value)法 (C)淨現值(net
present value)法 (D)分離點銷售價值(sales
value at split off)法。[107鐵路三級成會]
屬分攤聯合成本之方法:固定毛利淨變現價值法、淨變現價值法、實體數量法、分離點銷售價值法。
【B】15.公司在經由共同製程生產出甲、乙兩種聯產品,兩者在分離點後進一步各自加工的總成本為$102,000,甲產品和乙產品兩者加工完成後的最終銷售價值總計為$255,000,其餘有關資料如下:
|
甲產品 |
乙產品 |
分攤之聯合成本 |
? |
$34,680 |
分離點後之個別成本 |
$51,000 |
? |
最終銷售價值 |
? |
102,000 |
該公司對於聯合成本之分攤採市價基礎而非產量基礎,且假設各產品之毛利率皆同。試問:採上述方法與假設,甲產品分攤多少聯合成本? (A)$74,800 (B)$77,520 (C)$102,000 (D)$128,520。[107鐵路三級成會]
毛利率=($102,000-$34,680-$51,000)÷$102,000=16%
甲最終銷售價值=$255,000-$102,000=$153,000
甲銷貨成本=$153,000×(1-16%)=$128,520
甲分攤聯合成本=$128,520-$51,000=$77,520
【C】16.甲公司透過聯合生產過程產生A和B產品,1,500單位的A產品已經分攤了聯合成本$30,000中的$7,500,A產品可以在分離點以每單位$4出售,或者可以進一步加工,額外成本為$2,000,每單位售價$7。如果A產品進一步加工並出售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進一步加工對損益沒有影響 (B)進一步加工會造成$5,000的損失 (C)進一步加工可以獲得$2,500的利潤 (D)進一步加工可以獲得$4,500的利潤。[108地方四等成會]
不加工:$4×1,500=$6,000
加工:$7×1,500-$2,000=$8,500
利潤差:$8,500-$6,000=$2,500
【B】17.某公司生產X和Y兩種聯產品。在分離點前發生聯合成本,分離點時即可各自出售,而後續可分離成本係用來更進一步精煉修飾各項產品以提升售價。X和Y係以分離點市場價值作為分配聯合成本的基礎。試問:若市場情況改變,導致X產品在分離點的市場價值增加,但所有其他成本和最終售價皆維持不變,則X產品和Y產品在最終修飾並全數出售後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X產品毛利率增加、Y產品毛利率減少 (B)X產品毛利率減少、Y產品毛利率增加 (C)X產品毛利率增加、Y產品毛利率增加 (D)X產品毛利率減少、Y產品毛利率減少。[108退役三等成會]
X產品分配聯合成本增加,毛利率減少。Y產品分配聯合成本減少,毛利率增加。
【C】18.甲公司生產二種聯合產品:A產品與B產品,聯合成本為$1,200,000,採分離點售價法分攤聯合成本,甲公司考慮是否將二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。二產品產銷資訊如下:
|
A產品 |
B產品 |
分離點單位售價 |
$90 |
$312 |
進一步加工後單位售價 |
$126 |
$348 |
分離成本(Separable Costs) |
$384,000 |
$600,000 |
產出公斤數 |
25,000 |
15,000 |
若甲公司欲極大化公司整體獲利,應否將A產品與B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? (A)A產品不進一步加工再出售;B產品不進一步加工再出售 (B)A產品不進一步加工再出售;B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 (C)A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;B產品不進一步加工再出售 (D)A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;B產品進一步加工再出售。[108退役四等成會]
A產品:($126-$90)×25,000=$900,000>$384,000(有利)
B產品:($348-$312)×15,000=$540,000<$600,000(不利)
【C】19.關於採實體衡量法來分攤聯合成本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①此法係以各聯產品的銷售量相對比例進行分攤②分離點時若各聯產品單位售價差異越大,則計算而得之各產品毛利率越合理③各聯產品的衡量單位可能不一致,是此法的缺點之一 (A)① (B)② (C)③ (D)①③。[108高考三級成會]
①根據在分離點時產品的相對數量來分攤。②適用於每衡量單位產品價格相當時,當各產品單位售價差異大時,則各產品毛利率之差異也大。
【B】20.甲公司於生產過程中產出400單位副產品,該產品後續加工處理後以單位售價$10出售,副產品之加工及銷管成本共計$1,500,若甲公司對副產品之會計處理採淨變現價值法,則當副產品與主產品分離時,下列分錄何者正確? (A)借記在製品$1,500,貸記各項費用$1,500
(B)借記副產品存貨$2,500,貸記在製品$2,500
(C)借記副產品存貨$4,000,貸記各項費用$4,000
(D)借記副產品存貨$4,000,貸記在製品$4,000。[109地方三等成會]
借:副產品存貨$2,500
($10×400-$1,500)
貸:在製品 $2,500
【B】21.甲公司生產聯產品X及Y,於分離點產出18,500公克X產品及9,250公克Y產品,採分離點售價法分攤聯合成本$148,000。X產品可於分離點以每公克$25出售,或投入分離成本$37,000將X產品進一步加工後以每公克$26出售。Y產品則可於分離點以每公克$30出售,或投入分離成本$37,000將Y產品進一步加工後以每公克$35出售。若甲公司決定於分離點後進一步加工X產品,將如何影響營業淨利? (A)提高淨利$9,250
(B)降低淨利$18,500
(C)降低淨利$46,250
(D)降低淨利$111,000。[109地方三等成會]
營業淨利降低=$37,000-($26-$25)×18,500=$18,500
【B】22.甲公司生產聯合產品A1及A2,投入聯合成本$60,000可於分離點產出4,800公斤的A1及1,200公斤的A2。二種產品均可進一步加工為最終產品再出售。資料彙整如下:
|
A1 |
A2 |
分離點每公斤售價 |
$21 |
$36 |
分離成本 |
$6,000 |
$20,000 |
最終產品重量 |
4,200公斤 |
1,200公斤 |
最終產品每公斤售價 |
$30 |
$50 |
若甲公司採淨變現價值法(Net Realizable Value Method)分攤聯合成本,分攤給A1的聯合成本為何? (A)$42,000
(B)$45,000 (C)$46,667 (D)$48,000。[109高考三級成會]
A1淨變現價值=$30×4,200-$6,000=$120,000
A2淨變現價值=$50×1,200-$20,000=$40,000
A1分攤=$60,000×$120,000/($120,000+$40,000)=$45,000
【B】23.甲公司產銷大豆製品,以聯合成本$240,000將大豆分離出大豆油3,000公斤及大豆粉1,800公斤,採實體單位法分攤聯合成本,於分離點售價為大豆油每公斤$90與大豆粉每公斤$312。大豆油可花費$76,800分離成本進一步加工為健康食用油,售價每公斤$126。大豆粉可花費$120,000分離成本進一步加工為即溶豆漿粉,售價每公斤$348。若甲公司欲極大化其營業淨利,應推出下列何項產品組合? (A)大豆油及大豆粉 (B)健康食用油及大豆粉 (C)大豆油及即溶豆漿粉 (D)健康食用油及即溶豆漿粉。[109高考三級成會]
大豆油=$90×3,000=$270,000
健康食用油=$126×3,000-$76,800=$301,200
(產品組合1)
大豆粉=$312×1,800=$561,600
(產品組合2)
即溶豆漿粉=$348×1,800-$120,000=$506,400
【D】24.甲公司從單一原料生產三種產品:A、B和C,產品C可以在分離點出售,總收入為$60,000,或者可以進一步加工,總成本為$16,000,然後以$78,000出售。關於產品C是否進一步加工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應在分離點出售,而不是進一步加工 (B)如果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的淨利增加$18,000 (C)如果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的淨利增加$78,000 (D)如果進一步加工然後出售,將使公司的淨利增加$2,000。[109普考成會]
C產品加工後利益=$78,000-$16,000=$62,000
加工後出售,公司淨利增加=$62,000-$60,000=$2,000
【B】25.某公司生產X和Y兩種聯產品,在分離點前發生聯合成本,分離點時具出售價值。可分離成本係用來更進一步精煉修飾各項產品,以提高銷售價值。假設X和Y係以分離點市場價值做為分配聯合成本的基礎。若Y在分離點的市場價值減少,且所有其他成本和最終售價維持不變,則X和Y在進—步加工後出售的毛利率分別有何變化?
|
X產品毛利率 |
Y產品毛利率 |
甲: |
增加 |
減少 |
乙: |
減少 |
增加 |
丙: |
不變 |
增加 |
丁: |
減少 |
減少 |
請就甲、乙、丙和丁四項中選出正確者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[109會計師成會]
Y產品在分離點的市場價值減少,分配的聯合成本減少,毛利增加。
相對X分配的聯合成本增加,毛利減少。
【B】26.有關聯合成本分攤方法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產量法(Physical units
method)下各種聯合產品的毛利率皆相同 (B)分離點售價法(Sales value at
splitoff method)並不假設聯合產品需進一步加工為其他產品 (C)淨變現價值法(Net realizable
value method)假設最終產品售價應根據分離成本加成 (D)固定毛利率淨變現價值法(Constant gross-margin percentage NRV method)不考慮分離成本。[109鐵路三級成會]
(A)生產數量越多,分攤聯合成本越高,毛利可能會降低,毛利不會相同。(C)無此規定。(D)應考慮分離成本、加工成本。
【綜合題】
【高考三級管會107-2】若甲產品及乙產品為聯產品,其分離點前發生之聯合成本為$500,000。於聯合製造程序開始時,投入丙原料125,000公斤,並於聯合製造程序結束時,產出售價每公斤$6之甲產品25,000公斤,以及售價每公斤$5之乙產品87,500公斤。試以實際數量法(physical measure method)計算甲產品及乙產品各自應分攤的聯合成本。
甲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500,000×$25,000÷($25,000+$87,500)=$111,111
乙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500,000×$87,500÷($25,000+$87,500)=$388,889
又關於分攤聯合成本的方法,除上述實際數量法外,尚有那兩種主要分攤方法?
分離點售價法、加權平均法。
若從所收到利益衡量的角度來說,以上三種方法何者最佳?
從所收到利益衡量的角度,分離點售價法最佳。
【鐵路三級成會107-2】信義公司購入原料A加工後有兩種中間產品分別是X原料和Y原料。這兩種中間產品在同一個分離點後可以區別。其中每960磅原料A可以產生48加侖X原料及72加侖Y原料。X原料經過加工之後就變成產品甲,每48加侖X原料可以產出480磅產品甲;Y原料加工後則變成產品乙,每72加侖Y原料可以產出816磅產品乙。20X1年6月的生產及銷售資料如下(假設無期初存貨且生產數量等於銷售數量):
1.加工的原料A數量為9,600磅。
2.分離點前的成本(包括原料A的購入成本)為$24,000。
3.產品甲每磅售價$4;產品乙每磅售價$5。
4.若以中間產品出售,X原料能以每加侖$21出售,Y原料則能夠賣到每加侖$26。
5.X原料分離點後,若加工為產品甲,其加工成本$10,200;Y原料分離點後,若加工為產品乙,其加工成本$21,000。
6.20X1年6月信義公司將它所有的中間產品都加工為產品甲或產品乙。
試作:使用下列方法計算X原料及Y原料各應分攤的聯合成本:
(一)淨變現價值法。
|
售價 |
淨變現價值 |
比例 |
聯合成本 |
甲產品 |
$4×480×(9,600÷960)=$19,200 |
$19,200-$10,200=$9,000 |
0.3125 |
$7,500 |
乙產品 |
$5×816×(9,600÷960)=$40,800 |
$40,800-$21,000=19,800 |
0.6875 |
16,500 |
合計 |
$60,000 |
$28,800 |
1 |
$24,000 |
(二)固定毛利率淨變現價值法。
利潤率=($28,800-$24,000)÷$60,000=8%
甲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19,200×(1-8%)-$10,200=$7,464
乙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40,800×(1-8%)-$21,000=$16,536
【普考成會108-3】丙公司製造三種聯產品A、B、C,X2年5月份的聯合成本為$200,000,相關資料如下:
產品 |
分離點後加工成本 |
加工後總售價 |
A |
$25,000 |
$? |
B |
? |
140,000 |
C |
45,000 |
? |
合計 |
$? |
$400,000 |
假設正常利潤率為20%,而且按淨變現價值減正常利潤法分攤聯合成本時,產品C應分攤$55,000。試作:丙公司X2年5月份,產品C加工後總售價為何?產品B之分離點後的加工成本為何?產品A應分攤的聯合成本為何?
設產品C加工後總售價X
X=$55,000+$45,000+0.2X,X=$125,000
產品A售價=$400,000-$125,000-$140,000=$135,000
產品A分攤聯合成本=$135,000×(1-20%)-$25,000=$83,000
產品B分攤聯合成本=$200,000-$55,000-$83,000=$62,000
產品B分離後加工成本=$140,000-$140,000×20%-$62,000=$50,000
【會計師成會108-1】某公司製造A、B、C三種產品,A產品與C產品為聯產品,B產品則為A產品之副產品。該公司採用「副產品不分攤聯合成本」的方法,其製程相關資訊如下所述:
1.第一製造部門耗用57,500公斤之原料,共發生製造成本$345,000。該製造部門完成並轉出之產品中有70%轉入第二製造部門繼續加工,另30%為C產品之半成品,轉入第三製造部門繼續加工。
2.來自第一製造部門轉入之半成品繼續在第二製造部門加工,並且耗用加工成本$230,000。第二製造部門完成之產品中,有80%為A產品之半成品,轉入第四製造部門繼續加工。另外的20%為B產品,其售價為每公斤$3且須耗費銷售費用$12,420。
3.C產品於第三製造部門繼續加工過程中發生5%的損耗,於第三製造部門的再加工成本為$138,000,其正常品每公斤售價為$20。
4.A產品於第四製造部門繼續加工過程中發生10%的損耗,於第四製造部門的再加工成本為$92,000,其正常品每公斤售價為$24。
試作:依以下兩種獨立情況回答問題(計算過程中若有除不盡,一律四捨五入後取至整數)。
(一)假設B產品之淨變現價值作為A產品之銷貨收入,試按分離點售價法計算A產品及C產品各應分攤多少聯合成本。
B產品淨變現價=$3×57,500×70%×20%-$12,420=$11,730
A產品分離點售價=$24×57,500×70%×80%×(1-10%)-$230,000-$92,000+$11,730=$385,250
C產品分離點售價=$20×57,500×30%×(1-5%)-$138,000=$189,750
A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345,000×($385,250÷$575,000)=$231,150
C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345,000×($189,750÷$575,000)=$113,850
(二)假設B產品之淨變現價值作為A產品生產成本減項,並且另外假設A產品分攤之聯合成本為$230,000,共產出28,750公斤的A產品及5,750公斤的B產品,本期A產品出售量占產出量之80%,無期初存貨。除上述外,若其他條件不變,則A產品之銷貨毛利為何?
B產品淨變現價=$3×5,750-$12,420=$4,830
A產品銷貨毛利=$24×28,750×80%-($230,000+$230,000+$92,000-$4,830)×80%=$114,264
【關務三等成會108-2】臺中公司回收舊輪胎,用以製造地板墊子和車用墊子,其製程包括沖洗輪胎、切割和重塑成為塑膠張面,再將塑膠張面裁切為地板墊子和車用墊子。墊子裁切後,塑膠張面會留下少量切條,得用來舖設通道和遊戲場。該公司可以用100個舊輪胎,製出25張地板墊子、75張車用墊子,以及40磅的塑膠切條。
臺中公司5月份處理125,000個輪胎,出售25,000張地板墊子、85,000張車用墊子,和43,000磅的塑膠切條。投入聯合成本$600,000。該公司5月份無期初存貨,地板墊子每張售價$12,車用墊子每張$6。塑膠切條每磅$1。
該公司將塑膠切條當成副產品,並採分離點銷售價格法分攤聯合成本給二種墊子。試作:
(一)假設臺中公司對副產品採用生產法處理,則每項產品存貨的成本和毛利為何?
製出數量 |
地板墊子=125,000÷100×25=31,250個 車用墊子=125,000÷100×75=93,750張 塑膠切條=125,000÷100×40=50,000磅 |
分攤聯合成本 |
塑膠切條=$1×50,000=$50,000 $12×31,250=$375,000 $6×93,750=$562,500 地板墊子=($600,000-$50,000)×$375,000/($375,000+$562,500)=$220,000 車用墊子=($600,000-$50,000)×$562,500/($375,000+$562,500)=$330,000 |
塑膠切條=$50,000÷50,000=$1 地板墊子=$220,000÷31,250=$7.04 車用墊子=$330,000÷93,750=$3.52 |
|
期末存貨 |
塑膠切條=$1×(50,000-43,000)=$7,000 地板墊子=$7.04×(31,250-25,000)=$44,000 車用墊子=$3.52×(93,750-85,000)=$30,800 |
塑膠切條=($1-$1)×43,000=$0 地板墊子=($12-$7.04)×25,000=$124,000 車用墊子=($6-$3.52)×85,000=$210,800 |
(二)假設臺中公司對副產品採用銷售法處理,則每項產品存貨的成本和毛利為何?
分攤聯合成本 |
塑膠切條=$0 (銷售法,副產品不分攤聯合成本) 地板墊子=$600,000×$375,000/($375,000+$562,500)=$240,000 車用墊子=$600,000×$562,500/($375,000+$562,500)=$360,000 |
單位成本 |
塑膠切條=$0 地板墊子=$240,000÷31,250=$7.68 車用墊子=$360,000÷93,750=$3.84 |
毛利 |
塑膠切條=($1-$0)×43,000=$43,000 地板墊子=($12-$7.68)×25,000=$108,000 車用墊子=($6-$3.84)×85,000=$183,600 |
【地方三等成會109-2】乙公司為化工產品製造商,某批原料之進貨與初步加工之成本為$50,000,加工後之產出為A產品80公斤與B產品20公斤,每公斤的售價分別為$600與$1,000。其中,A產品可繼續投入$15,000成本,將每2公斤A產品轉換為1罐C產品,一罐售價$2,000;B產品可繼續投入$5,000成本,將每4公斤B產品轉換為1罐D產品,每罐售價$4,400。
試問:(一)試依據A產品與B產品加工與否對損益的影響金額,分別說明乙公司是否應加工A產品、是否應加工B產品?
A產品繼續投入成本,收入增加=$2,000×(80÷2)-$600×80=$32,000
∵利益增加=$32,000-$15,000=$17,000 ∴A產品應繼續加工
B產品繼續投入成本,收入增加=$4,400×(20÷4)-$1,000×20=$2,000
∵利益減少=$5,000-$2,000=$3,000 ∴B產品不應繼續加工
(二)若乙公司依據(一)之結果決定加工與否,且公司之政策為銷售各項產品時有相同之毛利率。試問銷售之毛利率是多少?A產品(或加工為C)與B產品(或加工為D)分別應分攤多少的聯合成本?
總收入=$2,000×(80÷2)+$1,000×20=$100,000
毛利率=($100,000-$50,000-$15,000)÷$100,000=35%
A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2,000×(80÷2)×(1-35%)-$15,000=$37,000
B產品分攤聯合成本=$50,000-$37,000=$13,000
留言
張貼留言